2023年云南昆明新农投资债权项目(昆明农投公司最新消息)
本文目录一览:
- 1、1、云南旅游市场概况(写计划书需要的项目背景) 2、导游在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 2、红河州户口咨询服务
- 3、昆明晨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怎么样?
- 4、云燕农博园
- 5、云南省扶持种植项目的政府文件
- 6、云南省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1、云南旅游市场概况(写计划书需要的项目背景) 2、导游在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云南省旅游业经济运行情况
旅游业又被称为“无烟工业”、“朝阳产业”2023年云南昆明新农投资债权项目,云南省因其复杂2023年云南昆明新农投资债权项目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多样性的民俗文化,具备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2014年,云南省累计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85亿人次,同比增长16.3%,其中海外旅游者525万人次,同比下降1.6%;国内旅游者2.8亿人次,同比增长17%。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650亿元,同比增长26%。旅游对交通运输业、住宿业、餐饮业、娱乐业、商品零售业的贡献分别达523.38亿元、470.64亿元、395.38亿元、154.23亿元、551.73亿元,游览花费达346.36亿元,旅游产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明显提升。根据旅游强省发展目标,到2020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5亿人次和旅游总收入达8500亿元。
你2013年2月,云南省旅游局正式更名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同年6月由省政府直属机关转变为省政府组成部门,标志着旅游业在云南省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认可和强化,实现旅游事业管理向旅游产业发展转变,为打造旅游强省、建设大旅游产业提供制度保障和体制支撑。2014年,云南确立2023年云南昆明新农投资债权项目了大旅游产业发展战略,通过打破传统的一二三产业界限,整合资源、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把云南旅游产业打造成集农业、工业和相关服务业为一体、产业增加值超万亿的大旅游产业,着力打造“一心六区九廊”空间布局。按照大旅游产业规划,预计到2020年,云南大旅游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1.1万亿元左右,增加值达到4,000亿元左右,占GDP比重13%,旅游业将成为云南省战略性支柱产业。
表:云南“一心六区九廊”空间布局
空间布局具体内容
一心昆明建成国际著名的观光度假胜地、商务会展基地和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内外游客集散中心
六区滇中旅游区、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滇西边境旅游区、滇西南澜
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滇东南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滇东北红土
高原旅游区
九廊昆明—河内、昆明—曼谷、昆明—仰光、昆明—加尔各答和滇桂、滇黔、
滇渝、滇藏9条旅游走廊
资料来源: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兴业证券
目前,云南旅游业已经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和民营等多种资本参与的开发建设模式基本形成。在旅游发展重点项目上,深入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加快假设“111226”工程(即1个新国际会展中心、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十大国家公园、20个旅游型城市综合体、200个旅游重大项目和60个旅游小镇)。2014年,云南省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约314.8亿元,建成或部分建成并投入运营项目17个,其中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完成投资70亿元,10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完成投资51.22亿元。
以昆明市为例,2014年旅游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项目投资完成情况良好。昆明市投资3亿元以上旅游重大项目43个,预计总投资1658.43亿元,2014年12月份完成投资14.18亿元,较上月增加7.95亿元,1-12月累计完成投105.14亿元,项目开工至今累计完成投资349.51亿元,投资完成率21.07%。2014年1-12月,2014年度完成投资超过1亿元的项目有13个,累计完成投资94.47亿元,占全市旅游重大项目数30.23%的比重,完成全市旅游重大项目投资的89.85%,其中,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完成投资51.1亿元,占全市旅游重大项目年度完成投资的48.6%,引领全市旅游重大项目建设。
二、云南旅游业投融资发展历程
长期以来,旅游业与金融的关系就密不可分,无论是旅游企业的发展,还是旅游者的出行,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随着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金融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金融与旅游业融合程度逐步提高。对于旅游企业而言,在融资、并购、支付结算等方面均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尤其是随着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旅游企业除2023年云南昆明新农投资债权项目了依赖于传统的银行信贷、发行债券、上市等方式融资外,还可以依托电商金融、P2P网络借贷、众筹等平台融资,拓展发展空间。可以看出,金融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环境更加有利,既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又有庞大市场需求,还有金融机构、旅游企业自身的创新动力。
三、云南省旅游业投融资现状
近年来,云南省通过打造品牌、优化结构、延伸产业链,旅游业竞争力大幅提升,建设旅游强省步伐加快。全省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多元化融资渠道基本形成。截至2013年末,全省旅游业贷款余额185.7亿元,同比增长29.9%;累计发行中期票据、企业债等各类债券融资18.4亿元;以景区门票收益权为基础资产发行信托产品融资余额4.6亿元;引进社保基金和银行承兑汇票融资余额10亿元。2015年5月28日,由云南怡美实业控股集团等32家云南龙头旅游企业联合发起,六百余家旅游企业加入的云南旅游商会成立。商会将创立商会旅游项目库,建立与金融投行机构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支持和鼓励各会员单位融资创新,增强会员融资能力与融资规模。
(一)银行信贷
银行机构通过发放贷款的形式,有效解决2023年云南昆明新农投资债权项目了云南省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使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得以顺利推进。在整个“十一五”期间,银行机构累计发放贷款130.48亿元,用于支持云南省旅游重大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虽然只占到旅游项目投资总额的2%,远低于企业投资、政府投资和外资投资比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云南旅游融资“瓶颈”问题,对促进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意义重大;2012年,银行投资额增加到554.11亿元,占旅游项目投资总额的8%,远远高于外资和政府投资,银行业明显加大对云南旅游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了云南省旅游产业投融资主体结构的优化。截至2013年末,云南省旅游业贷款余额达到了185.7亿元,同比增长29.9%,金融对旅游产业的信贷支持持续增强。近年来,中国工商银行云南省分行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重点支持领域,积极加大产品创新,引导信贷资源向文化及旅游产业倾斜,为云南文化旅游产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截至2014年10月末,工行云南省分行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融资余额达66.26亿元,比年初新增8.09亿元,贷款增幅达到了14%,是融资增长最快的市场领域之一。2014年12月23日,平安银行与云南城投集团共同签署了500亿元的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的重点关注领域是云南省旅游业转型升级,着力推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建设等。
(二)资本市场
云南省旅游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拓宽了旅游企业融资渠道,对于促进地方旅游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云南省已经有两家旅游企业在沪、深上市———云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和丽江玉龙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还有一大批旅游企业已经具备了上市条件,正在抓紧开展上市准备工作。此外,云南省旅游产业投资基金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在2012年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年会上,中信信托、首创华夏、中恒聚信和星耀集团联合宣布成立总规模为100亿元的文化旅游产业基金,投资昆明嘉丽泽地区,打造多样性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中信信托、首创华夏和中恒聚信将依托各自综合金融服务优势、国际金融资本的规模优势,同时结合星耀集团在昆明本土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掘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优势资源,在云南旅游产业二次创业和全国全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下,深度开发嘉丽泽生态旅游度假区。2012年12月14日,中航信托公司发起设立“天启330号云南城投旅游产业投资基金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云南城投集团计划出资10亿元,参与“天启330号”,并通过天启330号信托资金与安盛创享公司、云南省水务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云南安盛创享旅游产业投资合伙企业,出资总额为31.2亿元,通过基金形式投资于旅游项目,充分发挥金融对旅游产业的促进功能。
(三)金融服务
云南各大旅游城市努力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进而推动云南全省实现“刷卡无障碍”,让国内外游客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目前,金融IC卡正在逐渐取代传统银行磁条卡,成为新发行银行卡的主流,截止2014年3月末,云南省20家商业银行均已开始发行金融IC卡,累计发卡1150.96万张,全省42.02万台POS终端和12955台ATM终端,99%以上能够受理金融IC卡。2014年3月18日,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又推出了首张金融旅游信用卡———“中银云南惠游卡”,该卡是一张联名信用卡,是云南省首个旅游业与金融业合作、符合PBOC2.0标准的云南旅游主题信用卡芯片产品,定位于庞大的旅游消费客户群体。该卡既具备金融服务功能,又具备旅游服务功能,集信用卡消费、电子现金小额支付、旅游景区二维码门票等众多应用于一体。持卡人不仅可以在云南省100多个景点及500多家商户享受旅游、餐饮、住宿、购物等优惠价刷卡服务,还可以在全国近千家景区景点、近百家指定酒店、千余家吃住娱购等商户刷卡消费,该卡的推出为持卡游客提供了全方位、多功能的金融便捷服务。
(四)政策性金融支持
从云南省旅游开发建设来看,政府投资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很多旅游项目都是由政府直接进行财政拨款,为旅游发展提供资金支撑。另外,云南省也会采取一些金融手段,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的方式为旅游开发投资提供新的渠道。在国家开发银行与云南省政府进行的第二轮开发性金融合作中,国开行向云南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36个旅游项目投放25亿元的贷款,用于旅游开发建设;国开行又与云南省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等借款人签订了借款合同,针对龙陵县松山抗战遗址、建水县文庙景区等139个旅游项目提供开发性金融贷款支持;国家旅游局与国开行曾于2010年共同签署了《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在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丰富旅游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合作,共同推进藏、滇、川、青、甘五省区旅游业发展;云南省政府与商业银行合作,成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推动昆明、大理、西双版纳、香格里拉、丽江、腾冲等重点旅游地区发展。2015年3月31日,弥勒市相关领导与国开行云南分行商谈红河水乡PPP项目事宜,此次商谈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加快了红河水乡PPP模式融资步伐。
四、云南省旅游业投融资存在问题
目前的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大致包括这样几种:政府投入、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通过市场融资、民间融资等。对于云南这样一个西部欠发达的省来说,其问题大致可以总结为:投融资主体不足、投融资结构不合理、投融资方式单一、投融资环境落后等基本状况。
(一)旅游业投融资主体不足
政府介入较深。云南旅游业融资较长时间由政府主导,行政色彩较强,在一定的时期内确实起到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作用,但是造成了市场失灵和公共服务缺位的现象,其它市场主体难以进入和参与竞争。政府指令性的投资和融资往往忽视了经济规律,造成了一大批经济效益不高的旅游项目,无法将资金收回用于再投资,同时也形成了潜在的金融风险。由于政府专注于具体旅游项目的投融资和运营,出现了公共服务缺位,旅游业融资环境的建设缓慢,旅游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旅游行业管理混乱,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弱化等问题。因此,政府对旅游业的介入程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平台效果不足。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团和云南省旅游投资公司作为云南省级的旅游投资主体和融资平台,成立的初衷和主要目的是对重点旅游项目进行投资和开发,以及对重点景区景点进行改造提升,同时充分发挥融资功能,调动各种社会资本,但效果尚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平台的规模实力还不够大,注册资本有限,政府承诺的追加投资并没有兑现,导致对云南旅游资源缺少有效的整合;政府资金占到主导地位,缺乏战略投资者和社会资本、民间资本的参与;三是陷入新建项目及经营性项目之中,资金缺乏退出通道,“投资—退出—再投资—再退出”的运行机制不能有效发挥,牵制了有限资金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缺乏风险主体。旅游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其高风险、高收益特征与银行强调的收益与安全并重的一贯原则是相背的,因此很多项目不能有效利用银行贷款这一重要融资方式。云南省一方面是大量宝贵的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另一方面是广大的国内外旅游消费者中又蕴藏着很大的旅游消费需求。而对于风险投资主体而言,有市场需要,就意昧着存在投资需求,就存在着可追逐的巨额利润,此二者的结合存在着现实基础。因此云南旅游业发展亟需风险投资主体的参与,以解除资源富裕而发展缓慢的尴尬局面。
信用担保缺乏。中小旅游企业是云南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市场竞争、推进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合理化,满足多层次的旅游市场需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在融资时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尤其是信用担保体系才能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目前云南中小旅游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担保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业务品种贫乏、专业化水平低、担保面窄等一系列的问题。担保机构在推动中小旅游企业与银行合作方面,桥梁作用还没有很好发挥。云南尚未成立专门的中小旅游企业政策性担保公司,且缺乏规范管理和专业人才,这对旅游业的发展也是一个制约。
(二)旅游业投融资结构不合理
内源融资不足。内源性融资是将本企业的留存收益及折旧等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减少企业的现金流出挖掘内部资金潜力,提高内部资金使用效率。云南旅游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经济效益不高和企业自我积累与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得利润留存率普遍较低。另外企业在内部利润分配中存在短期化倾向,缺乏长期经营的思想,很少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用自留资金来补充经营资金的不足,而主要依靠外源融资。
直接融资较少。云南旅游业融资结构是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直接融资比重过低严重地制约着旅游业融资规模的快速增长。因此需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为旅游产业发展开辟持续的资金来源渠道。旅游业作为云南优先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需要重点培育旅游企业上市,整合和培育一批有丰富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的旅游企业做好上市的准备工作。此外,还需要整合云南现有上市公司资源,加快资产重组步伐,运用定向增发和配股、可转债等手段从资本市场募集更多的资金。
债权融资较低。云南旅游企业一般把股票融资作为公司的首先途径,极力扩大发行额度,且公司的分配方案也很少现金支付,多以配股为主,把股票市场作为一块免费的蛋糕,都试图切得更大的一块。究其原因,上市旅游企业普遍认为发行股票可以永远的占用这部分资本,不必像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那样到期要还本付息,又不存在因无股利支付而导致 的风险。而且,我国股票市场上长期存在只进不出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使得股票融资在我国成为一种近乎无风险的融资方式。而债券融资是一种硬约束,企业面临着作为债权人的市场投资者的监督和到期还本付息的压力,在债务无法偿还时,企业就会 ,因此债券融资比例较低。
民间投资难进。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民间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但仍有大量民间资本游历于正常金融体系之外。云南的民间资本的活动也较为活跃。因政府政策的限制加上落后的观念和认识,这部分资金极少能够投入当地所需的经济建设,大多从事私人高息借贷等非法交易,由此也给一些居心不良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在许多地方频频出现非法集资或借集资之名而行之事。但与之相对应的却是许多地方由于资金的短缺而无法进行旅游项目的建设和开发的情况。非常明显,游历的民间资本和开发建设之间需要构建一座畅通的桥梁。
最新参考资料推荐: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旅游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红河州户口咨询服务
位置·面积
蒙自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州东部。东西最大横距61.3公里,南北最大纵距62公里。东邻文山县,南接屏边县,西连个旧市,北与开远市接壤。北回归线从境内鸣鹫镇小坝心、西北勒乡苏租、文澜镇大台子、雨过铺镇新光、长桥海东坝穿过。全县总面积222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1683.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5.6%;坝区面积544.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4.4%。县城海拔1307米,建城区面积20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45%;城区绿化面积4.91平方公里,绿化率33%;是红河州州府驻地,距省会昆明289公里。
行政区划
2005年,蒙自县辖7个镇,4个乡,86个村民委员会,691个自然村,990个村民小组。
人口·民族
2005年末,蒙自县总人口330355人,其中:男性165971人,女性164384人;农业人口264100人,非农业人口66255人。人口出生率13.3‰,死亡率7.3‰,自然增长率5.9‰,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48人。居住有汉、彝、苗、壮、回、哈尼等民族,其中,汉族13724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1.54%;少数民族193111人,占58.46%。少数民族人口中,彝族10206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0.89%;苗族45808人,占13.87%;壮族38702人,占11.72%;回族3212人,占0.97%;哈尼族1103人,占0.33%;其他少数民族2223人,占0.67%。
气 候
2005年,蒙自县降雨日数130天,年降雨量744.2毫米,较上年偏少110.1毫米;年平均气温19.5℃,较上年偏高0.5℃;极端最高气温33.8℃,极端最低气温2.9℃;年日照时数2115.9小时,较上年偏少3小时,日照百分率48%。全县6月2日进入雨季,较常年偏晚,9月25日雨季结束,为偏早年份,年降水量比历年平均值偏少113.6毫米,属偏少年份;年平均气温比历年平均值偏高0.9℃,属偏高年份;年日照时数比历年平均值少47小时,属偏少年份。2005年是一个高温少雨年,1月、4月气温正常,2月特高,3月偏低,3月上旬受强冷空气影响,大部分地区出现“倒春寒”天气;5月雨量22.0毫米,突破1997年出现的5月月最少降水极值23.0毫米。气候综合评价为中等偏下年景。
经 济
2005年,蒙自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47979万元,比上年经济普查数202036万元增长18.5%(按可比价格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826万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85584万元,增长45.1%;第三产业增加值102569万元,增长10.6%。人均生产总值7540元,比上年增长17.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7.8∶35.6∶36.6变化为24.1∶34.5∶41.4。
固定资产投资
2005年,蒙自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71203万元,比上年增长51.10%,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59056万元,增长73.86%;更新改造投资47838万元,下降6.89%;房地产开发投资39342万元,增长52.48%;其他投资24967万元,增长130.75%。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基本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是投资的重点,房地产投资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格局,一大批重点项目如天马路西延、西环路一期、北过境公路改造、城市电网改造、城市供水厂及管网改造、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城市垃圾处理场、新区3所学校建设、银河路和凤凰路南延、南二环路、县级行政中心路网、新区县医院、县疾控中心、红河大道、玉蒙铁路、昆河高速公路蒙新段等建设进展顺利。实施一批城市景观改造项目,基本完成朝阳路等9条城市次干道综合改造、文澜镇10个农住片区路网建设、南湖内部景观改造和城市主干道两侧建筑立面改造工程,开工建设生态防洪河。完成乡村公路和村容村貌道路建设投资2916万元,建设改造农村公路和村容村貌道路312.8公里。菲白水库、长桥海水库除险加固和蒙开个大型灌区等建设进展顺利。开发区引进项目16个,计划投资2.6亿元。截至2005年,蒙自开发区累计引进项目393个,计划投资361410.1万元,其中竣工项目254个,完成投资188108.1万元;在建项目26个,计划投资63534.3万元,完成投资54129万元。
农 业
2005年,蒙自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4780万元,比上年增长13.85%,其中:农业产值67069万元,占总产值70.76%;林业产值2200万元,占2.32%;牧业产值22195万元,占23.42%;渔业产值2366万元,占2.5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950万元,占1%。农村经济总收入7.63亿元,增长10.79%。耕地面积39.03万亩,其中水田10.64万亩,旱地28.39万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48亩。全年种植粮食作物49.50万亩,增长5.75%;粮食总产量12.08万吨,增长1%;农民人均有粮457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1.93万亩,主要有烤烟、蔬菜、水果等。甘蔗总产量8949.6万公斤,下降36.68%;烤烟产量766.8万公斤,增长14.7%;蔬菜总产量16041.2万公斤,增长2.8%;水果产量10150.8万公斤,增长37.1%。肉类产量2017.9万公斤,增长9.7%;禽蛋产量111.2万公斤,增长15.71%;水产品产量296.9万公斤,增长14.85%。年末大牲畜存栏56321头,增长4.1%;生猪存栏266300头,增长3.2%;羊存栏26848只,增长7.2%。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6386.66万元,菲白水库、长桥海水库除险加固和蒙开个大型灌区等重点水利工程顺利推进。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1平方公里,解决山区7680人饮水困难。完成人工造林和各类封山育林面积45.94万亩。
工 业
2005年,蒙自县实现县域工业总产值222368万元,比上年增长49.7%,其中县属工业总产值130026万元,增长8.1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67441万元,增长64.7%。重工业快速增长,完成产值157176万元,增长80.1%;轻工业平稳发展,完成产值10265万元,下降29.1%。国有经济实现产值24053万元,增长46.1%;股份制经济快速增长,实现产值140214万元,增长76.8%;其他企业实现产值994万元,增长31.2%。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6077万元,增长72.4%;利税总额14281万元,增长14.1%;工业增加值39232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5112万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铅10673吨,粗钢215649吨,白银43吨,原煤90000吨,电池3192万只,糖12219吨,人造板7782立方米,水泥9.9万吨,胶鞋1326万双。
乡镇企业
2005年,蒙自县有乡镇企业5033个,其中集体企业1个,股份合作制企业38个,有限责任公司5个,私营企业2个,其他企业4987个。乡镇企业总数中,农业企业2个,工业企业838个(其中采矿业66个,制造业772个),建筑业42个,交通运输仓储业728个,批发零售业1894个,住宿及餐饮业897个,社会服务业428个,其他行业204个。从业人员118255人。实现总收入19.96亿元,比上年增长17.27%;完成工业总产值9.48亿元,增长15.2%;上缴税金7311万元,增长14.8%。蒙自矿冶有限责任公司、博发矿冶有限责任公司、芷村石灰窑煤炭有限责任公司、蒙自瀛洲水泥有限责任公司4家企业的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全县乡镇企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的66.9%、70.2%。
非公有制经济
2005年,蒙自县有非公有制企业8973户,比上年增长29.1%,从业人员28441人,增长17.9%,其中个体工商户8705户,从业人员23510人;私营企业268户,从业人员4931人。注册资金5.53亿元,增长35%。上缴税金1.61亿元,增长39.5%,占全县税收的63.2%。
交通·邮电
2005年,蒙自县县乡公路通车里程1567公里,其中:国道48公里,省道95公里,县道219公里,乡道933公里,村道244公里,专用道28公里。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305万吨,比上年增长11.31%;客运量259万人次,下降38.33%;货物周转量23040万吨公里,下降23.7%;客运周转量14644万人公里。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0690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收入816万元,电信业务收入3864万元,移动业务收入6010万元。年末固定电话总数42264部,电话普及率12.8部/百人。
商 业
2005年,蒙自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950万元,比上年增长15.27%。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61679万元,比上年增长14.31%;餐饮业20271万元,增长18.26%。县城消费品零售额68331万元,增长15.8%;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3619万元,增长12.7%。
财税·金融
2005年,蒙自县完成财政总收入32591万元,比上年增长22.92%,增收6078万元,首次突破3亿元大关,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136万元,增长13.49%;地方财政支出44749万元,增长25.79%。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1.60亿元,比上年增长24.89%;各项贷款余额24.90亿元,增长45.1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12亿元,增长22.36%。银行现金收入97.82亿元,现金支出102.88亿元,货币投放5.06亿元,分别增长22.03%、26.22%、2.8倍。
年末,人寿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3329.1万元,下降26.24%;全年发生各类理赔案件1729件,支付赔款157.14万元。财产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1598万元,增长17.55%;发生各类理赔案件1377件,支付赔款808万元。
科学技术
2005年,蒙自县组织实施县重点科学技术项目10项;科技部科技试点县项目1项,组织实施州科技局科技发展项目3项。国家级重点科技示范项目“年产50吨4N铟生产线建设”进展顺利。蒙自县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稻后菜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桑树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优质红梨病虫害防治技术与示范,优质稻“云恢290”原种提纯复壮及优质稻新品种引进、试验、筛选、示范,鲜食蚕豆新品种引进、试验、筛选、示范,园林植物野生乡土树种开发及应用研究,枇杷桃潜蛾发生危害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蒙自石榴品种资源研究库建设等项目正在示范推广。县植检植保站申报的《蒙自县石榴园杂草防除技术大面积示范推广》、机关幼儿园申报的《幼儿区角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研究》分别荣获红河州科技进步三等奖。成立蒙自县知识产权局,加强以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工作,推动科技创新。开展“科技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活动,开展科普宣传、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青少年科普活动等。
教 育
2005年,蒙自县投资2.23亿元完成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筑面积15.82万平方米,一中、三中、二小新校区建设项目主体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办学质量提高,高考上线率73.25%。“两免一补”政策得到贯彻落实,1.9万人次中小学生享受到中央免费提供的教科书,3263人次农村半寄宿制学生享受到每月15元的生活补助,社会各界捐资200多万元建立助学基金。年末,全县有高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2527人;职业高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1326人;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学生258人;初级中学17所,在校学生17134人,毛入学率101.51%,辍学率1.94%;有小学校223所(个),其中完小109所,一师一校点83个,教学班1038个,在校学生3638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93%,辍学率0.1%;幼儿园18所,在园幼儿6602人。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9.65%,文盲率0.05%。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6.31%。有幼儿园专任教师178人,小学专任教师1677人,初中专任教师875人,中等职业中学专任教师105人,高级中学专任教师149人。中小学校舍总面积26.51万平方米,其中小学15.84万平方米,生均4.35平方米;中学10.66万平方米,生均5.42平方米。
文 化
2005年,蒙自县举办“2005年中国·蒙自石榴节”系列文体活动、首届“石榴仙子”选美大赛及颁奖晚会,协办“中国电影百年·红河电影周”、全国男篮职业联赛云南赛区主场赛等重大活动。举办“滇南之心,魅力蒙自”文学笔会、演讲大赛及廉政文艺汇演。现代大型彝族舞蹈诗《天下第一鼓》参加全州文艺汇演取得好成绩。举办金鸡报春社区文艺展演、顾寿亭先生书画纪念展、蒙自近现代史展览暨碧色寨百年怀旧摄影展等群众文化活动。全年创作各类文艺作品30件,其中获奖作品21件,舞蹈《快乐烟盒》、《自古英雄出少年》获中华之星全国青少年艺术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完成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普查,建立县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167个,其中26个为红河州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投入文物保护资金116.5万元,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碧色寨、鸣鹫缘狮洞、南湖瀛洲亭等实施维修。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县文化体育局荣获“全国文化先进集体”称号,5个乡镇文化站被评定为省一级站,县图书馆被评定为国家三级图书馆。蒙自县志续修工作全面启动,第十部《蒙自年鉴》如期出版发行,《蒙自年鉴》(2003、2004年版)在云南省第六届年鉴系列评奖中,分别荣获综合一等奖、综合特等奖。新闻宣传工作位居全州第一,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为94.21%和93.04%。
体育·卫生
2005年,蒙自县举办第十届象棋、围棋比赛,传统摔跤比赛,迎春桥牌比赛,第六届冬泳比赛。在农村组织开展采花山、篮球、摔跤、烟盒舞、民间耍龙等形式多样的民族特色体育活动,参加活动人数占农村总人数的25%。文澜镇银河社区居委会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文澜镇银河、双河社区被云南省体育局授予第二批“云南省体育特色先进社区”称号。
蒙自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取得成效,人、户“参合率”分别达81.5%和81.1%,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的乡镇和村卫生所分别达90.91%和95.20%,以人员、房屋、设备三配套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三项建设成效显著,98%的卫生院危房得到了新建和改建,群众就医环境得到改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及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增强。年末,有卫生事业机构19个,其中县属5个,乡镇卫生院14个。有卫生技术人员474人,其中县属308人,乡镇166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23人。有病床510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1.55张。11个乡镇有村卫生所(室)84个,其中73个基本达到合格村卫生所标准,有乡村医生265人,其中已获得省卫生厅颁发的“绿卡”(乡村医生行医资格证书)197人。有社会办医疗机构107个,城区有各种诊所77家,占总数的79.38%;乡镇20家,占总数的20.62%,有从业人员250人,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开展8次治脏、治乱、清理整顿环境卫生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文澜镇高家寨、余家寨、马家寨、大台子、海边寨、马房等6个村被命名为云南省卫生村,“国家卫生县城”创建通过考核验收。
人民生活
2005年,蒙自县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4282元,比上年增加20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29元,增加193元,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57公斤。年末人均储蓄存款6393元,增加1091元。投入扶贫开发资金1674.98万元,分别实施省级和州县级整村推进项目16个和10个,解决特困人口6075人的温饱,巩固温饱不稳定人口4320人。取消农业税,免征251万元,受益群众25.9万人。发放粮食直补金额260.77万元,受益农民22万人。发放良种补贴85万元。兑现退耕还林补助金962万元,受益农户6400户。兑现农机购置补贴50.1万元,带动农户投资126.89万元。开发就业岗位15050个,实现就业4589名,城镇“低保”3507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投资703万元建设廉租房6042.75平方米。实施送温暖工程,筹措帮困资金45.86万元,救助困难职工2512人。
领导干部
县委书记范华平,副书记陈强、宋平(8月止)、向从科、朱树红、王丽萍(12月止)、伍刚(8月起)。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陆继高,副主任李家义、周新民、龙怀雨、祝有文、孙成刚、白展凤。县长陈强,副县长赵云华、毛成伟、赵兰、高宝云、孙蕊(12月止)、陈百炼、戴劲松。县政协主席钟麟,副主席马增伟、刘新民、徐宁、张念蒙、刘俊明、任洪邦、孔凡玮。县纪委书记宋平(8月止)、向从科(8月起)。
昆明晨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注册号:****所在地:云南省注册资本:1000万法定代表:李云华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登记状态:存续登记机关:昆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地址:云南省昆明经开区洛羊街道办事处小新册
法定代表人:李云华
成立时间:2010-08-19
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530100100216153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云南省昆明经开区洛羊街道办事处小新册
云燕农博园
云燕农博园位于十堰市车城街办谢家村村委会(凯旋大道谢家村段),建成后将是十堰市乃至鄂西北地区第一个与国际接轨的,集农产品加工、展示、信息、仓储、交易、运输、服务为一体,融商务、会展、物流、美食、旅游、休闲、观光为一身的超级商业平台;是国际农产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地;是农产品国际性交易的商贸区;是十堰农产品走向世界的窗口;是国内外其它地区农产品进入十堰的桥头堡。
农博园的宗旨是:“立足土特产,多角度发展,依靠昆明十堰商会,面向国内外”。突出利用十堰市引进外贸的有关优惠政策、云南省进入东南亚的有利契机和国家对农产品市场的扶持,立足于“大市场”,按照“高起点、外向型”的发展策略,为十堰的农产品市场开辟一片新的天地,推动十堰市农副产品经营领域的全面创新和经营档次的全面提升。
农博园总投资4.5亿元,规划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占地400亩,能够容纳经营商户2000多户,市场以经营农副土特产为主,形成加工、仓储、物流、交易等完整的农特产品产业链。首期用地150亩,投资1.5个亿。园区规划四个交易区分别为:农副土特产交易区、餐饮娱乐休闲区、奇石花鸟交易区和旅游产品交易区。经商会讨论将云燕农博园的建筑基调定为中式仿明清建筑,建筑规模宏大可谓气势恢宏大手笔,建筑合理运利用 “楼、府、馆、街、室”中式元素肌理根据规划项目建成后必将成为十堰市民一颗璀璨明珠现正准备面向社会正式招商。
云南省扶持种植项目的政府文件
1.农业科技示范园
申报条件:重点领域是种子种苗、设施农业、园林园艺、无公害农艺栽培、特色农产品开发与精深加工、畜禽良种及产业化、健康养殖等产业及相应的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体系构建与示范推广。
①专业型示范园是指以动植物新品种选育、扩繁、试验、示范、推广为目的 ,地域固定的试验示范基地。示范园建设主体为企业 ,企业年销售收入应达3000万元以上且盈利。
②综合型示范园是指以骨干企业为龙头 ,集标准化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在相对固定区域内应用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园内需具有骨干企业 1家以上,年销售收入不低于5000万元且盈利。
支持政策:通过认定的示范园 ,对通过认定的企业或单位一次性给予20万元认定补助经费 ,用于后期建设中的研究与开发、示范、推广、培训等工作。
2.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申报条件:在本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产业规模,经济效益良好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年度总收入不低于200万元 ;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须科技服务业绩显著 ,会员年度总收入不低于200万元。对当地农民增收具有较大带动作用。通过建立可靠、紧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拥有会员50户以上 ,农户年度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
支持政策:对于已认定的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一次性给予5万元认定补助经费,主要用于该组织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发展业绩突出的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可以申请省科技厅的滚动支持。
3.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
申报条件:在我省境内依法设立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资产总额3000万元以上 ,近三年年均销售收入在3000万元以上 ;资产负债率低于 70%,是盈利企业。近三年农产品深加工销售收入占企业总销售收入的60%以上。企业深加工技术或产品获得 1件 (项)以上专利或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中国驰名商标、云南省著名商标等授权 ;有较健全的市场营销网络 ,主营产品产销率达 90%以上。近三年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例达 1%以上,每年在研新产品或新技术项目不少于 1项。企业银行信用等级在 A级以上(含A级)。
政策支持:对通过认定的企业或单位一次性给予5万元认定补助经费,省科技厅对获认定的云南省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 ,将在省科技计划项目上给予优先支持 ,并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相关科技计划支持。
4.科技特派员
申报条件:
①创业型科技特派员。创办(领办 )的企业或者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以及以技术(知识产权等)入股的方式与企业或者经济合作组织结成利益共同体的企业或者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登记注册时间在一年以上 ;年度销售收入不低于100万元且实现盈利 ;以技术(知识产权等)入股的方式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的 ,企业上年度销售收入不低于 500万元且实现盈利;以技术(知识产权等 )入股的方式与经济合作组织结成利益共同体的,经济合作组织上年度销售收入不低于300万元且实现盈利。
②服务型科技特派员:原则应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者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从事科技服务时间不低于2年,所服务的企业上年度销售收入不低于300万元且实现盈利 ,或者所服务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上年度销售收入不低于200万元且实现盈利 ;服务期间帮助服务对象解决技术难题 2项以上。
支持政策:省科技厅对通过认定的云南省科技特派员 ,将积极组织科技培训、交流等活动,在省科技厅给予优先支持 ,并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相关科技计划项目;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云南省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项目,多渠道加大对云南省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的扶持力度。
5.农村科技辅导员
申报条件:应熟练掌握一项实用技术,并具有较好的科技服务能力。从事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2年以上 ,且带动农户不少于 20户;服务当地农户2年以上 ,所服务的农户不少于10户。对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具有较好促进作用,或科技信息工作业绩突出的乡土人才给予优先认定。
支持政策:省科技厅对通过认定的云南省农村科技辅导员,将积极组织科技培训、交流等活动。每三年表彰奖励一批云南省优秀农村科技辅导员。
6.云南省优质种业基地
申报条件:申报主体单位为本省行政区域内登记注册二年以上,从事种业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活动,具有完善组织管理体系的独立企业法人单位 ;申报企业近三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 ,对其主要产品 (品种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或获得省级 (含 )以上颁发的生产 (经营 )许可证;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 10%以上 ;申报单位上年度销售收入不低于 1000万元 ,其中繁育种收入及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销售收入累计不低于 300万元。
支持政策:对通过认定的企业或单位一次性给予 5万元认定补助经费 ,云南省优质种业基地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省科技厅给予优先支持 ,并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相关科技计划项目支持。
7.中药材种植 (养殖 )科技示范园
申报条件:云南行政区域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从事中药材种植 (养殖 )三年以上的企业或独立核算的经济合作组织。与州市级以上科研机构合作 ,具有较强的中药材种植 (养殖 )技术研发、推广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所生产、经营的品种属道地品种 ,自有 200亩以上连片的中药材种植 (养殖 )核心基地 (附加值和养殖药材品种不要求面积 ),通过高GAP认定的优先 ;与带动种植(养殖 )的农户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已以契约形式建立起稳定的技术、市场、管理体系 ,带动种植基地 1000亩以上 ,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
支持政策:对通过认定的企业或单位一次性给予 20万元认定补助经费 ,用于后期建设中的研究与开发、示范、推广、培训等工作。云南省中药材种植 (养殖 )科技示范园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 ,省科技厅给予优先支持。
8.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
申报条件 :云南行政区域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从事中药材种子 (苗)生产三年以上的企业或独立核算的经济合作组织。与州市级以上科研机构合作 ,具有较强的中药材良种选育、培育和繁育研发能力 ;有固定良种生产场地和生产人员 ,对外 (含对农户的赊销 )销售种苗比率 60%以上 ,种苗年销售收入 100万元以上。具有知识产权品种 ,获得省级 (含)以上颁发的《种子生产许可证》的优先。
支持政策 :对通过认定的企业或单位一次性给予 5万元认定补助经费 ,云南省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 ,省科技厅给予优先支持。
9.中药材加工科技型企业
申报条件 :云南行政区域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从事中药材加工三年以上的企业或独立核算的经济合作组织。从事中药材饮片生产、提取物生产和产品销售的企业 (同时具有相关健康产品生产销售的优先 );拥有自建或共建的研发机构和稳定的研发队伍 ,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场所、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 ;产品 年销售 3000万元以上 (拥有知识产权技术、产品的优先)。
财政补贴政策
1.天然橡胶良种补贴
目的:加快我国天然橡胶优良品种的推广,实现品种与环境类型最佳配置 ,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促进植胶户和植胶农场 (以下简称植胶人 )节本增收 ,提高我国天然橡胶生产能力。补贴对象 :植胶人 (从我省实施区域看 ,集中在红河州、版纳州、临沧市 )补助标准 :33株/亩,裸根苗 1元/株,袋装苗 3元/株。
补贴品种:需通过省级以上农业部门鉴定并推荐的品种。
补贴方式:实行实物售价折扣补贴。将补贴资金 70%拨付到苗基地 ,待项目实施结束 ,经验收合格后 ,拨付其余的 30%。
2.马铃薯原种补贴
目的:推动马铃薯脱毒种薯的生产和推广应用 ,增加脱毒种薯供应量 ,提高马铃薯脱毒良种覆盖率 ,促进马铃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补贴对象: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主要包括原原种(微型薯)、原种、利用原种扩繁种薯等生产环节,其中前两个环节生产的主体是企业和单位 ,最后一个环节生产的主体是农民。一是对利用微型薯生产原种进行补贴 ,补贴对象是企业、单位 ;二是对利用原种生产脱毒种薯进行补贴 ,补贴对象是农民。
补贴标准 :微型薯生产补贴标准为每粒 0.1元;利用原种生产脱毒种薯的补贴标准为每亩100元。
补贴方式 :中央在补贴方式上暂未作统一要求 ,我省作为试点省 ,本着调动微型种薯、原种、一级二级良种生产的积极性 ,增加脱毒种薯的市场供应量 ,降低脱毒种薯价格 ,满足市场需求 ,让种植农民得实惠的原则 ,原则要求向农户补贴通过 "一折通 "发放。
3.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贴
目的 :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是一项大政策 ,政策目标是使全国草原生态总体恶化的均势得到遏制 ,牧区可用于天然草原的生态保护功能得以恢复 ;牧区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转变 ,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增强;牧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牧民收入水平稳定提高 ;草原生态安全屏障初步建立 ,牧区人口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
补贴对象 :禁牧补助的对象是禁牧区域内承包草原并实施禁牧的牧民 ;草畜平衡奖励的对象是草畜平衡区域内承包草原并履行草畜平衡义务的牧民 ;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的对象是承包草原且主要从事草原畜牧业生产的牧户;牧草良种补贴的对象是人工草场种植者 ,牧草良种包括多年生和一年生牧草良种 ,不包括青贮玉米等青贮饲料。
补贴标准 :禁牧补助的测算标准为平均每年每亩 6元,草畜平衡奖励补助的测算标准为平均每年每亩 1.5元,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标准为每年每户 500元,牧草良种补贴标准为平均每年每亩 10元。
政策支持 :对通过认定的企业或单位一次性给予 5万元认定补助经费 ,省科技厅对获认定的云南省中药材加工科技型企业 ,将在省科技计划项目上给予优先支持 ,并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相关科技计划支持。
云南省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2005年全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按照严格保护资源、促进持续发展、维护合法权益、调控资源供应、有效服务社会的工作思路,坚持以整顿促规范,以保障促发展。
●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提供有效保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中心工作,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按照有保有压、突出重点的原则,积极做好提供建设用地的保障。要紧紧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积极推进法制、体制和机制创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产出最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加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强化宏观调控。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的规划体系,充分发挥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维护和尊重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不断完善规划实施的配套措施,加强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管理,加强对建设用地供应和优势矿产开发总量的调控;把握好调控的方式和重点,坚决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圈占土地,保障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其他合理的建设项目用地。
●大力推进节约和集约用地,增强可持续保障能力。研究制定城市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考核体系,全面开展土地集约评价工作,严格按照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和国家的供地目录供地;严把用地审批关,严格审核用地规模,努力提高投资强度和容积率;积极开展存量建设用地调查,采取有力措施盘活存量、闲置和空闲土地资产,以内涵挖潜盘活存量为主,新增用地为辅,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加强闲置土地清理利用,积极开展建设用地置换,严禁闲置土地;大力开展城中村改造,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开展村镇建设用地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努力减少增量土地供应。
●为做大做强矿业支柱产业提供资源保障。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矿产资源。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投入到风险勘查和矿产开发中,建立矿产资源可持续供应体系,保持重要矿产储量增长与消耗的基本平衡;积极开拓新的资源及找矿领域,大力加强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和矿产资源远景评价,部署老矿山接替资源勘查,新增一批紧缺矿产资源远景储量;充分发挥全省的区位优势,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矿产资源的国际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做大做强全省的矿业支柱产业提供可持续保障。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状况
云南省辖16个市、州,130个县、市、区,全省土地总面积3 831.94万公顷,居全国第八位,属全国土地面积较广阔的省份。其中农用地3 176.09万公顷,建设用地77.54万公顷,未利用地578.31万公顷。截至2005年底全省耕地609.44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5.90%;园地82.79万公顷,占2.16%;林地2 212.87万公顷,占57.75%;牧草地78.30万公顷,占2.04%;其他农用地192.69万公顷,占5.03%;居民点及工矿用地60.20万公顷,占1.57%;交通用地9.46万公顷,占0.25%;水利设施用地7.88万公顷,占0.21%;未利用土地533.70万公顷,占13.93%;其他用地44.61万公顷,占1.16%。
截至2005年底,年初耕地面积611.95万公顷,年内增加耕地面积1.71万公顷、减少耕地面积4.22万公顷,年末耕地面积609.44万公顷。
(二)土地利用情况
1.农用地
2005年云南省耕地总资源为609.44万公顷,其中常用耕地为456.41万公顷,临时性耕地为153.03万公顷。2005年各类土地增减总的变化趋势为:耕地、未利用地、其他农用地、牧草地及其他土地减少,林地、园地、建设用地及水利设施用地增加。耕地净减少2.51万公顷,园地净增加1.58万公顷,林地净增2.28万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净增加0.71万公顷,交通用地净增加0.25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净增加0.16万公顷,未利用地净减少2.03万公顷,牧草地净减少0.10万公顷,其他农用地减少0.29万公顷。
林地、园地增加和未利用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开发荒山、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和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水利设施用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兴修水利、大力发展水电事业的结果。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建设占用,其他土地增加主要是灾毁地,即原耕地变为滩涂。
2.建设用地
2005年全省共审批建设用地14 687.80公顷,其中农用地转用10 903.71公顷,耕地6 800.66公顷。国务院审批建设用地7 547.20公顷,其中农用地转用5 517.82公顷,耕地2 986.66公顷。省级审批建设用地7 140.60公顷,其中农用地转用5 385.89公顷,耕地3 814.00公顷。2005年全省审批用地量远大于2004年,仅省级审批建设用地就比2004年增加了2 016.13公顷。主要用地集中在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红河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保山市、昭通市等地区。
全省审批分批次建设用地3 753.02公顷,其中商服用地308.65公顷,工矿仓储用地213.23公顷,公用设施用地505.47公顷,公共建筑用地485.19公顷,住宅用地342.44公顷。单独选址建设用地10 953.71公顷,其中交通运输用地7 426.86公顷,水利设施用地846.38公顷。
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原因:①近年全省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入,主要用途集中在交通、电力、水利设施用地;②大力发展小集镇建设,造成村庄、建制镇和独立工矿用地面积增加。
2005年全省土地征收面积10 483.52公顷,征地总费用36.97亿元,安置农业人口11.63万人。其中国务院征地总面积5 416.09公顷,征地总费用16.94亿元,安置农业人口5.76万元;省政府征地总面积5 067.43公顷,征地总费用20.03亿元,安置农业人口5.87万元。
(三)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情况
2005年全省共完成土地整理项目46个,面积13 006.24公顷,投资额15 844.78万元,投资额比2004年的7 061.52万元增加了8 783.26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项目19个。
全省共完成土地复垦项目6个,面积1 198.76公顷,投资额663.47万元,其中省级项目3个。
全省共完成土地开发项目78个,增加面积12 130.17公顷,投资额26 433.60万元,投资额比2004年的15 671.85万元增加了10 761.75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面积825.00公顷,投资额1 893万元;省级项目25个,面积4 837.01公顷,投资额10 484.21万元。
从投资结构看,全省土地以开发和整理为主。
二、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现状
云南省位于西南“三江”成矿带中南段、攀西黔中区(川滇—滇东成矿带)、红水河右江区(滇东南成矿带)三个资源集中区,成矿条件优异,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发现各类矿产142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83.04%,在已发现的矿产中,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85种。其中煤炭保有资源储量263.49亿吨,铁矿保有资源储量35.64亿吨,锰矿保有资源储量0.91亿吨,铜矿保有资源储量989.22万吨,铅矿保有资源储量706.87万吨,锌矿保有资源储量2 043.24万吨,镍矿保有资源储量81.08万吨,钨矿保有资源储量23.92万吨,锡矿保有资源储量121.72万吨,铂族金属保有资源储量102.12吨,岩金矿保有资源储量199.12吨,磷矿保有资源储量38.43亿吨。其中列第一位的有铅、锌、锡、磷、铟等9种矿产,居第二位的有铂族金属、锗、硅藻土等7种矿产,居第三位的有铜、镍、锰、银、锶等9种矿产。
云南省矿业发展迅速,涌现出昆钢集团、云锡集团、云铜集团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全省矿业产业在职职工人数达32万人,若加上相关延伸产业的从业人员,全省矿产业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达百万人。2005年全省采煤5 500多万吨,十种重要有色金属产量达130万吨,其中精锡约7万吨(含省外、境外来料加工),居全国第一位,铜、铅、锌、磷居全国第二、第三位,钢铁产量达到350万吨。规模以上矿业实现产值800亿元,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0%。矿业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
(二)地质勘查投入及勘查成果
2005年全省地质勘查投入30 949.14万元,比2004年增加投入18 066.4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1 503.93万元,地方财政拨款2 755.01万元,企事业投入26 526.22万元,其他投入163.98万元。在全省地质勘查总投入中,矿产资源补偿费554.00万元,外商投入13 586.00万元。随着全球矿产品为主的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扬,突出表现为全省地质勘查投入的主要资金来源以社会资金和外资为主,主要进行煤、铁、铜、金、铅、锌、锡、锑等重要矿种的勘查。全年完成机械岩心钻探工作量65 976 米,坑探工作量13 797 米。直接从事地质勘查工作人员1 462人,其中技术人员907人,劳动报酬支出3 058.68万元。
全省新发现了昭通市昭阳区大垭口煤矿、威信县观音山煤矿、禄劝县大松树铁矿、会泽县雨碌磷矿等一批矿产地。通过地质工作,初步探明煤炭资源储量10.01亿吨,铁矿300万吨,磷矿0.97亿吨。
(三)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情况
截至2005年底,全省有效的采矿许可证共计4 245个,其中本年新立780个。涉及的主要矿产为有色金属矿产276个、金矿28个、黑色金属矿产124个、非金属矿产3 081个、煤671个,批准登记面积1 592.47平方千米,矿业权使用费296.66万元。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71个,集体企业711个,股份合作企业15个,股份有限公司81个,有限责任公司390个,私营企业2 608个。
截至2005年底,全省有效的勘查许可证共计1 799个。涉及主要矿产为有色金属矿产698个、金矿338个、黑色金属矿产392个、非金属矿产85个、煤238个、稀有(稀土、稀散)矿产14个,批准登记面积43 345.40平方千米,矿业权使用费738.93万元。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397个,集体企业26个,股份合作企业9个,有限责任公司752个,股份有限公司235个,私营企业179个,中外合作经营企业42个,外资企业8个。
三、国土资源市场
(一)土地市场
1.土地一级市场
2005年全省出让土地8 782宗,面积2 509.22公顷,成交价款71.41亿元,纯收益11.65亿元。其中,协议出让4 242宗,面积1 144.48公顷,成交价款27.26亿元,纯收益4.53亿元;招标出让面积134.95公顷,成交价款6.37亿元,纯收益0.51亿元;拍卖出让面积72.44公顷,成交价款4.10亿元,纯收益1.42亿元;挂牌出让面积1 157.35公顷,成交价款33.68亿元,纯收益5.19亿元。
2.土地二级市场
2005年全省转让土地15 352宗,面积1 142.74公顷,转让金15.13亿元。出租土地3 759宗,面积199.77公顷,租金0.14亿元。抵押土地13 738宗,面积71 706.03公顷,抵押价款100.06亿元,贷款金额66.85亿元。
(二)探矿权采矿权市场
1.探矿权采矿权一级市场
2005年全省采矿权出让685宗,合同金额8 148.07万元。其中行政审批351宗,金额1 126.70万元;招标1宗,金额1 660.00万元;拍卖23宗,金额2 167.27万元;挂牌310宗,金额3 194.10万元。全省探矿权出让2 647宗,涉及矿种主要有煤、铁、铜、锌、金、银及建材非金属矿产等。
2.探矿权采矿权二级市场
2005年全省采矿权转让11宗,价款602.41万元。其中出售7宗,价款592.40万元;作价出资2宗,价款10.00万元。全省探矿权转让169宗,价款15 098.40万元,全部为出售。
四、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一)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情况
据统计,2005年度全省共发现土地违法案件2 838件,涉及土地面积477.91公顷,其中涉及耕地200.25公顷。全省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共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2 051件,涉及土地面积488.72公顷,涉及耕地面积234.09公顷。截至2005年底,结案2 016件,结案率为98.29%。处理本年发生案件1 549件,涉及土地面积275.21公顷,共拆除构建物6 996.31百平方米,没收构建物549.08百平方米,收回土地12.72公顷,其中耕地3.53公顷,罚没款3 150.58万元。
土地违法案件的主要特点:①从违法主体看,个人违法居高不下,2005年个人违法案件共2 500件;②从违法性质看,未经批准使用土地占违法案件数的首位,未经批准占地为1 448件;③从发案区域看,经济发展速度快、投资环境相对较好的地区违法用地量较大;④部分地区处理隐漏案件数量大大高于往年,主要原因是进一步加大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对许多历史遗留问题进行了彻底清理和妥善处理,对维护正常的土地市场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土地违法案件发生的原因:①经济增长的快速期也是土地违法的高发期。地方政府为了快上项目,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往往忽视依法用地,大量的违法用地也就随之产生;②投资过热的产业也就是土地违法多发的产业。从2005年全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动态巡查、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发现,很多违法案件发生在水泥、小冶炼、房地产、旅游等投资热产业;③从近两年全省查处的案件来看,违法占用基本农田的案件有上升的趋势。
(二)矿产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据统计,2005年全省共立案查处矿产资源违法案件1 387件,其中勘查违法案件9件,其余全部为开采违法案件。
截至2005年底,全省矿产资源违法案件结案1 402件,其中处理2004年未结案件61件,勘查违法案件8件,开采违法案件1 333件,罚没款254.54万元。
违法案件产生的原因:①近年来,随着矿产品价格的上升,一些人受到利益驱动,无视国家的政策法规,非法勘探、开采,越界开采现象屡禁不止;②执法队伍受编制限制,执法装备落后,无强制执行权,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矿山的动态巡查和案件的查处。
五、国土资源行政复议情况
2005年申请行政复议39件,2004年未结案件1件,本年受理33件,本年审结33件。涉及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丽江市、楚雄州、红河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区。
六、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培训情况
2005年全省从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总人数11 856人。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行政管理机构147个,人员7 371人,经费收入59 426.2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1.00万元,地方财政51 033.69万元,其他收入8 381.55万元。直属事业单位139个,人员1 053人;下属乡级国土所1 234个,人员3 432(兼职33人)人;省国土资源厅年末从业人员79人,经费收入8 431.80万元。
2005年全省参加学习培训的人数共计3 595人次。其中,党校学习275人次,行政学院学习122人次,其他培训3 198人(国外培训12人次);学历教育825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4人,本科307人,大专513人;本年取得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2人,学士学位11人。
七、地质资料汇交、利用和信息化建设情况
2005年全省汇交地质资料199份,涉及固体矿产勘查183份,水文工程3份,物化探遥感4份,地质科研9份。全年借阅、查阅资料478人次,查阅份数1 073份次。
2005年全省从事国土资源信息化人员 224人,技术人员 146人,历年经费投入10 513.35万元,本年投入1 913.00万元。其中省厅信息中心人员7人,历年经费投入4 842万元,本年投入622万元,主要为硬件设施投入。
八、地质环境管理情况
2005年全省共发生地质灾害34起,其中滑坡20起,造成经济损失44 877.13万元,人员伤亡78人。预报784 起,成功预报8 起,避免伤亡406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324个,用于地质灾害防治资金5 809.99万元。
2005年全省建立监测点7 944个,监测机构8个,技术人员47人,提交报告153份,发布简报601份。
地质遗迹保护区6个,保护区面积78 236.66公顷,建设投资2 244万元。地质公园6个,面积314 510公顷,投资18 108.30万元。
2005年全省矿山占用破坏土地4 848.19公顷,其中露天开采3 343.19公顷。全年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117个,投入资金4 910.8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 534.68万元,地方财政2 421.68万元,恢复面积870.32公顷。
相关文章
- 详细阅读
-
2023年云南昆明新农投资债权项目(昆明新农投资有限公司)详细阅读
本文目录一览: 1、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市级行政部门改革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第一批)的决定...
2023-04-17 134 2023年云南昆明新农投资债权项目
- 详细阅读
- 详细阅读
-
包含2023年云南昆明新农投资债权项目的词条详细阅读
起付线为镇级100元2023年云南昆明新农投资债权项目, 安宁市 级300元2023年云南昆明新农投资债权项目, 昆明 市级600元,省级800元 补...
2023-03-20 147 2023年云南昆明新农投资债权项目
-
2023年云南昆明新农投资债权项目的简单介绍详细阅读
1、且建设生产条件无需全省统一协调平衡的生产性外商投资项目,授予十七个地州市,昆明滇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昆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河...
2023-03-15 142 2023年云南昆明新农投资债权项目